2019安徽省公务员面试6月23日真题解析

一、第一题是:根据法律道德制度谈谈对基层治理的看法,三个材料,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法治,第二个是德治,第三个自治。

【解析】综合分析题。突出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聚焦基层治理,围绕乡村振兴2018——2022——第二十六章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

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健全和创新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强化法律权威地位,以德治滋养法治、涵养自治,让德治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考生要能够抓住这一本质。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够精确、管理欠科学的问题。不仅乡村存在城市基层也存在。比如,在城市基层社区,同样存在服务和管理未能精准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以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例,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难题。由于在现有社会管理体制下,大部分地区实施的仍然是封闭式居住人口管理,并没有将流动人口很好地纳入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流动人口需求的忽视

破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面貌发生着深刻变化,对既有利益格局进行着深刻调整,这要求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化解影响社会秩序和活力的新的结构性矛盾,通过不断创新的社会治理,持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基层法律治理,是新时代依法治理基层的法治理念,全面依法治理,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面对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纠纷和诉求表达日益多元的社会现实,要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矛盾问题。党委、政府带头严格依法办事,对重大公共决策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比如,中央加强基层统一执法,落实《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的实施意见》,基层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群众的平台。基层管理水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决定着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执政能力、国家治理的根基和水平。

二、基层德治。 坚持以德化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的德治内涵。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丰富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神内涵,努力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产生。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

三、基层自治。充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力量。打造群众自治平台,推进社区减负增效,让社区居委会回归居民自治本位,沉下心来抓治理、抓服务。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根据居民需求,组建矛盾调解、设施维护、环境整治、文体活动等专业自治委员会,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强化居民自治主体地位,组织开展邻里守望、邻里关怀,促进邻里相亲、社会和谐。

 

总:促进法治、德治、自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深度融合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开展专项文明行动,遏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深化农村殡葬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我国,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基层社会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还需继续巩固,需要引导群众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中国社会重视价值伦理,有着浓厚乡贤情结、宗族文化和礼仪传统。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共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并举。

 

第二题是:有一个调研小组要到你们镇上去调研,十个方面关键词(科技蔬菜大棚、街边小作坊等)然后挑四个,进行现场情景模拟给调研小组介绍你们镇。

【解析】情景模拟——考查知识点——2019中央一号文件文件

本题考察还是乡村振兴内容,考生要能够突出角色互换。答出情感。入情入境入景,给人真实而不是夸夸其谈。

考生答题围绕——贯彻落实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大力挖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健全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商标保护,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比如,科技大棚蔬菜盘活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综合利用,农民增收,可以举办农家乐,闲适农业,采摘节活动,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互融。

其次,围绕街边小作坊带动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整合文化旅游,有利于发展民俗游等……

第三题是:导盲犬上公交、出租车,有人反对有人支持,对于这一现象你是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 你的看法

考点属于——社会事务——考查考生是否关注社会民生。本题素材出自——2019年5月15日,吕付与艾薇乘坐合肥市一辆公交车时,遭公交司机拒载,打出租车回家又屡遭拒绝。她将这一出行遭遇公之于众后,连日来,“合肥首只导盲犬遭拒载”上了热搜。

综合分析观点题答题思路——先表明观点——分析题干为什么——分析原因——举措——结合自身。

安大大科解析】综合分析观点题。作答抓住——导盲犬上公交、出租车,作为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作人员怎么办。角色定位要准确。职业角度分析既要维护他人安全又要考虑特殊人群的切身利益。

先表面观点,对此我要理性看待,首先,我国出台的《残疾人保障法》中,则明确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携带训练合格的导盲犬等工作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受限制。有人赞成是认为盲人属于特殊人群他们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导盲犬相当于盲人的眼睛,要有爱心。反对是因为导盲犬在公共场合是否有危害性。

作为交通运输部门工作人员:

一、应该如果盲人乘客朋友如果证件齐全允许上车。

二、服务好每一位乘客包括盲人等特殊群体,让服务更加人性化。

三、更要坚守岗位多学习法律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同时,公交公司也要加大政策宣传制度部署,公众对视障人群的出行多些理解与尊重,同时关注这一热事件背后的冷思考,城市立法保障导盲犬无障碍出行何城市的公共服务品质也要提升

【延伸阅读】

2008年4月,残疾人保障法修订通过,规定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应当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这是中国内地法律首次提及“导盲犬”。

2012年8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规定“视力残疾人”可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终于有法可依。

2016年,安徽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安徽省城市公共汽车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修改稿”)的修改情况。记者留意到,根据最新修改的该条例中,明确导盲犬可以携带上公交,但是由于缺乏具体执行的明文细则,相关规定在公交车上执行起来仍有困难。

“国家有关部门应早日出台导盲犬的行业准则和认定标准,包括归哪个部门管,由哪个部门认证。不然,即使基地认证为合格的导盲犬,别人不认,导盲犬也没办法开始服役。

第四题:漫画题,画着一副筷子,谈谈给你的启示

【解析】启示题一定是与公务员角色有关。一副筷子。首先就要想到一次性筷子浪费资源我们要节约资源。其次,筷子是中华文化象征,中华文化区别与刀叉,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最后,团队合作公务员工作要注重团队精神树立合作意识等。考查考生想象力。

安徽2004年考过1+1你联想到什么?

启示类是安徽公务员面试常规题型。一方面考查价值观一方面考查考生角色定位。考生作答启示越多越好。更要从正反方向答题。

除了上述考生围绕——一副筷子启示1:合作共赢。如一带一路,中东欧16+1,中美贸易合则两利。启示2:团队精神,如,人心齐泰山移,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启示3: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启示4:配合默契,无私奉献。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

然后考生再转化到公务员岗位结合价值观。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注重团队与合作精神我们就会陷入孤立,封闭单打独斗的僵局,危害组织危害人民不利于团结。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